保护行人的利器-行人保护气囊
行人安全气囊是通过气囊传感器探测到行人与保险杠发生初始碰撞后触发的,在行人翻到发动机盖上滚向前窗这段时间内,气囊完成充气,气囊不仅能盖住前风挡玻璃底部,还可盖住雨刮器摆轴与发动机盖支座等致命的“硬点”。但是,行人安全气囊只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对行人的保护,并不能保证行人不受到伤害。
1、行人安全气囊的重要性
日本以往在大家印象中是一个非常讲究规则的国家,无论是交通环境还是日常工作都是井井有条,不过从媒体发布的数据来看,即便是在日本,行人和机动车之间的事故及人身伤害事件也不少,这样能保护行人的气囊及相关技术就显得很有必要了。
由于汽车只是在近二十年爆发式普及,中国的交通环境比起日本来就有了更大差距,尤其是非机动车和行人违章造成的人身伤害事故更是屡见不鲜。弱势道路使用者与汽车混合的道路交通现状是我国交通的一大特色,特别是近年来共享自行车和电动 自行车的大量普及,使这一特色尤为凸显。要想在短期内改变这种社会现状不太现实,所以对于中国市场来说,这项技术很有价值。
2、行人保护安全气囊如何实现保护效果
前保险杠内部设置传感器,碰撞后气囊展开,发动机舱盖顶起,减小对行人头部的伤害
通常来说,行人与机动车发生碰撞,行人飞起撞到车辆最致命的就是头部伤害(形成重度颅脑损伤),而由行人保护气囊、传感器、压力腔、弹出式发动机舱盖等组成的保护系统在碰撞时,会展开气囊并弹起发动机舱盖,行人的头部就可以得到合理的保护。
与车内气囊系统安装在前杠或者前纵梁上面的压力传感器不同,行人保护安全气囊的压力传感器不直接感应碰撞,而是感受整合在前杠内部的树脂压力腔内的压力变化,这样行人不需要撞在特定的保险杠部位,气囊就可以展开,避免“撞不到位”而导致的保护失效。
3、小结: